找到相关内容4568篇,用时7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携法界同修共修放生总祈愿

      顶礼三恩德金刚上师阿秋法王及为其竭力承办事业之胜妙贤善——众多过、未、现一切殊胜妙智上首弟子,愿以足尘庄严我等顶髻!   如今,在一切世世间贤圣的足下,在一切法界众生的面前,请...安隐快乐,我们与师佛众生欢喜融合,成为照彻世世间无量光明的太阳!     首批终生共修者  代一切众生至诚斯祷   —九九九年六月 ...

    四川省白玉县昌台区亚青寺

    |放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11845260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请问真正的禅定是什么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禅定梵语(dhyana),禅定的种类颇多,举之不完,说之不尽,若依佛法正观禅定,则有三种类:一则世间禅。二则世间禅。三则世间上上禅。禅定固然种类参杂不一,有些了义禅,有些不了义禅,有些禅亦然停留世间,有些禅已三界,已三界之禅又有多种之类型,有定入定之禅,有大寂静之禅,有无住处之禅,举例不完,现在就以真正了义禅定而阐述之:   禅定是远离一切相对待的,不落言宣的,离文字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74112270.html
  • 学佛的秘诀

    。   5、 读经的秘诀是“专精”。   6、 要通达世世间一切法、通达一切经,用什么方法?一经,秘诀。   7、 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秘诀。   8、 精勤修学是秘诀。   9、 精进是断烦恼、开智慧的秘诀。   10、 世世间要想成就,秘诀就在好学。   11、 修行证果的秘诀是“看得破、放得下”。   12、 学道的目的在三昧、在定慧,就不能杂、不能多,这是...

    壹玖柒叁伍

    |学佛|心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1141027450.html
  • 佛陀留下来的遗产

     此遗产有两种,即:物质及法。  物质遗产包括了比丘的四资具,即:食物、袈裟、住所与药物。法遗产则是戒定慧三学、七清净与三十七菩提分。  法遗产有两种,即:世间世间世间法遗产包括了世间层次的三学、六个世间清净,以及与这些世间清净有关的三十七菩提分。世间法遗产包括了世间层次的三学、属于世间的第七个清净,以及世间的三十七菩提分。  世间法遗产可分为:  一、 轮转 依止;  二、 不轮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745085.html
  • 印光大师经典法语6则

    世间之理,不心性二字;世世间之事,不因果二字。 持斋念佛,改恶修善,知因识果,植福培德。 圣境现前,乃得我固有;何可如贫儿拾金,作极喜癫状,既有此状,完全是凡情气概,若不省察,难免著魔。(所谓:平常心是道!) 净土一法,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上成佛道下化众生,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。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,藐视而诽谤之。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,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,则可即生蒙佛慈力,往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1476691.html
  • 问:何谓“功德”与“福德”?

    功德就是积功累德,是功夫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,福德是获得世间世间的行为。 先讲到过不住于相,下面佛又说了:“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”这里突然冒出...福德大致分为两种,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,文学上称鸿福,是世间法。另一种是所谓清福,世间法。清福比鸿福还难,所以人要享受清福更难。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,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,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,此所谓蛮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14177998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三智?

    四教仪集注下曰:‘三智圆明,五眼洞照。’又,一、世间智。是凡夫外道之智也。于一切法分别种种,执著有无,不能离世间,故名。 二、世间智,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。发无漏智,照偏真之四谛,能离世间,故名。三、世间上上智,是佛菩萨之智也。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,能得妙觉,超出二乘之智,故名。说见楞伽经三。 (《佛学大辞典》丁福保 编)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61680015.html
  • 从数息观论中国佛教早期禅法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  页323提要  安那般那法门,乃传统主要的禅法之一。此法门不仅是共世间的有漏禅门,且是共世间之无漏禅门,甚至可说是菩萨之不共禅门。有关此种见解,蕴含于诸禅典籍中,由于所传译的禅典中,其禅法偏重于世间禅门和世间禅门来论述,故一般大多视安那般那为世间禅门及世间禅门。东汉末年安世高所传译的禅经如此;乃至西晋竺法护所译的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745815.html
  • 梁漱溟、熊十力佛教观合论

    佛教有个人不同的理解,但抑儒崇佛则又大体一致。  三、出世的佛教,入世的儒学  梁漱溟早年倾向于世间,但他与一般人厌离世间,远离三界烦恼,寻求解脱之道不同。因为梁漱溟自身体认人生之苦,“不是世俗的...出世正不外改造生命之义”(参见《梁漱溟全集》七卷,p.52)唯有如此理解出世妙道,才能“世间义立,而后乃无疑无怖,不纵浪淫乐,不成狂易,不取自径,戒律百千,清净自守。”(参见《究元决疑论》)于此,...

    王守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545846.html
  • 大士八种寻思

        发心后当观:  一、 吾何时方能除诸众生之苦?  二、 吾何时能使穷苦之诸众生富足?  三、 吾何时能以血肉自身来为利众生?  四、 吾何时能入住地狱而为利众生?  五、 吾何时以世间世间之大财富能令满诸众生之愿?  六、 吾何时成佛后能断除诸众生之苦?  七、 吾何时愿生生世世不生于无利众生者?愿不行于惟有胜义味;愿不说诸众生不悦语;愿不成损害有情之具饮食,以及身体、智慧、...

    喇荣五明佛学院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735345652.html